今天我们来探讨物流优化,主要从物流网络规划、信息系统、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进行切入,结合笔者行业多年的优化经验,分享了一些比较典型的物流优化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物流网络规划优化
物流网络规划一般分为国际物流网络和国内物流网络,往往较大的优化首先是来自物流网络的优化。所以我们先从面开始,分享几种典型的网络优化案例。
亚太分拨中心:如上海特殊保税区,逐渐取代新加坡成为亚太分拨中心。由于原产地的产品很大部分来自中国,将亚太分拨中心设在中国将大大节约国际运费、时间、仓库、人力成本。中国毕竟对比新加坡、澳洲和欧美地区还是个非常大的价值洼地。
离岸订单中心:通常在特殊保税区内,可以根据海外(如欧美、澳洲和日本等)的门店订单进行处理,装集装箱时还可以排序。集装箱通常将被直接送往国外的RDC仓库(取代之前送CDC模式),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内仓库和人工成本的优势,可以缩小海外目的国CDC的规模,同时运输的成本从原来CDC-RDC模式变成RDC模式,由于简化了物流节点,客户在目的国产生的配送成本将大幅降低。
离案质检中心:通过在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可以极大地控制退货成本和缩短退货周期、预防出口订单带来的退货纠纷,同时避免国外客户在清关时产生不必要的税金(国外直接清关的产品退运时无法获得税金返还)
国内CDC和RDC网络:CDC和RDC的组合模式一直是国内物流网路规划的重点,单个CDC的模式的好处是库存得到了优化,但是整个配送体系缺少柔性,客户响应较慢、运输质量难保障、时效难控制、派送成本高,有时候急单会需要走空运。对比,CDC和RDC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客户响应、控制运输质量、时效、控制配送成本。另外,有些RDC可能在上海等仓租和人工较高的城市,将库存合理转移到其他RDC城市也会降低存储和操作成本。只要合理地规划CDC到RDC的补货策略、频率和方式(海运,铁路等),有时候既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又能降低物流总成本。
RDC的布局规划是根据上游供应商的位置、货量以及下游覆盖客户的位置和货量,使用“吨*公里”结合“时效约束”逻辑所计算出的一个或多个系统推荐的RDC位置,行业里有些网络规划软件如Lamasoft、I2都可以实现。当然我们常常还需要考虑仓库资源和成本、运输资源的成熟度、多种补货模式的便利性等多个因数进行综合分析并作适当地调整。
RDC布局优化也会发生在客户高速增长或是某地区的用户货量及数量发生明显变化时,所以有必要重新验证RDC的布局、数量增减及覆盖范围,比较分析其总成本和时效是否有进一步优化和平衡的机会。
信息系统的优化
信息系统的优化有几个维度,我们通常从客户、3PL、外部进行分析。客户最关心的是库存信息和订单数据可视化、服务响应、账务核对便利性、服务质量和时效可视化以及上述数据的可靠性。终端用户最关心配送订单的可视化、节点可追溯、可响应、温湿度控制有保障等。公司内部需要通过信息化提高操作的准确率、及时率、标准化、并控制服务质量。我们举例一些信息系统优化的切入点供参考。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