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顺丰同城于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6.42港元。尽管有母公司顺丰控股的光环加持,同时还请了亚洲飞人苏炳添出任首位品牌代言人,但顺丰同城仍然开局不利,上市首日,一度跌超15%,跌破发行价,收盘报14.9港元,跌幅达9.26%。
步子快却不稳
顺丰同城是顺丰集团旗下继顺丰控股、顺丰房托和嘉里物流之后,第四家上市公司,也是港股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第一股。公开资料显示,顺丰同城最初为顺丰集团旗下的一个事业部,自年起开始独立化、公司化运作,主要提供全城范围内的点到点即时配送服务。用大白话说,顺丰同城做的就是“跑腿”生意,这个生意的本质,前端比的是速度,中台拼的是运营,后台跑的是数据。
截至年5月31日,顺丰同城累计服务约1.亿名个人注册用户,年一季度业务量市场占有率达到11.30%。不得不说,背靠顺丰控股这棵“大树”确实好乘凉,从独立运营开始,顺丰同城只用了短短三年多时间就敲开了港交所大门,上市速度之快,肉眼可见。
不过快归快,但顺丰同城似乎走的并不太稳。
从财务数据来看,招股书显示,年到年,顺丰同城订单总数分别为0.8亿单、2.1亿单、7.6亿单,营业收入分别为9.9亿、21.1亿和48.4亿。虽然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但靠的却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分别为3.3亿、4.7亿和7.6亿。以年的订单量算,平均每送一单,就要亏1块钱。
今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亏损更是达到3.53亿元,同比扩大46%。加上-年亏损的15.56亿元,公司3年五个月共亏损超过19亿元。不难看出,业务量翻倍式的增长却依然止不住亏损的延续,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顺丰同城身上显现无遗。
此外,-年,顺丰同城的单票收入分别为12.45元/单、9.98元/单和6.37元/单,呈大幅下滑趋势,而顺丰同城单票成本则分别为15.35元、11.57元和6.61元。显然,单票收入根本无法覆盖同期的单票成本,更无法覆盖单票总成本。
赔本赚吆喝故事或继续上演
熟悉的画面,似曾相识的印记彷佛在向同城领域伸出“魔爪”,快递业还尚未从内卷的牢笼中挣脱,同城配送业却又陷入另一个泥沼。“加量不加价”,赔本赚吆喝的故事似乎还在继续。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高履约成本拖累,另一方面则是主赛道上的同质化竞争。
成本方面,和美团、饿了么类似,人力外包及雇员福利是最大支出项。目前,顺丰同城拥有超过万名注册骑手,骑手和相关的劳务外包成本及员工福利费用,占到顺丰同城营业成本的97%以上,而这似乎也成为了其持续亏损的大头。至年,顺丰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及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在同城配送领域中,最重要的是规模效应,要获得更多订单、提高收入规模,就需要大量骑手,而骑手成本居高不下却又是行业通病。同城配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靠简单的数字化管理和渠道扁平,很难降低高企的人力成本,同城配送业务作为较新的赛道,对人力密集和频次要求更高,更难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来解决。所以要想解决高昂的人力成本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或许也是资本市场普遍持悲观态度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人力成本、员工福利等支出虽然占比极高,但顺丰同城的员工们似乎却并不满意。根据黑猫投诉检索发现,截至发稿前,12月15日中午,《物流时代周刊》记者查询到的黑猫投诉显示,顺丰同城搜索结果条,投诉量条;闪送搜索结果条,投诉量条;美团跑腿搜索结果条,无投诉量;UU跑腿搜索结果条,投诉量条;达达快送搜索结果仅条,无投诉量;蜂鸟跑腿搜索结果仅23条,无投诉量。
在黑猫投诉的众多投诉中,属于顺丰同城骑士的投诉占据相当大比例,尤其多的投诉是:随意封号、保证金退还难、退款太慢了等。
由此来看,订单越来越多,营收越来越多,亏损越来越多,人力支出成本并不吝啬,但众多骑手对顺丰同城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顺丰同城如何“安内”,解决人力成本和员工不满的问题,上市后恐怕会面临不小挑战。
背靠大树风险共存
而在主赛道上,顺丰同城的压力更是不小。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应对美团、蜂鸟、达达等这些强劲对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烧钱”战略,顺丰同城是否将面临亏损持续加剧的风险?
相比美团跑腿、达达快送等主要服务于关联平台的商家和用户,顺丰同城定位于“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承接的是非关联体系的订单,UU跑腿和闪送等也是如此。在服务模式上,顺丰同城主打B2C,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同城配送服务,二是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
截至年5月,顺丰同城服务超名品牌客户和超53万注册商家,合作方包括喜茶、麦当劳、老娘舅等餐饮品牌,以及天虹、海澜之家等商户。
相比可以获取美团和京东稳定商流的美团配送、达达等对手,顺丰同城在订单获取上并不占优势。而且,顺丰董事长王卫也明确表示,不会碰商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顺丰同城在品牌影响力、快递物流专业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其母公司可提供相应业务支持。
据招股书数据,年至年以及截至年5月,顺丰控股为顺丰同城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9%、13.1%、33.6%和38.6%。占比越来越大,意味着顺丰同城对顺丰控股的依赖也在日益加深,这表明从年之后顺丰控股就成为了顺丰同城的最大客户。短期内,双方的协同发展的确可以保障顺丰同城的业务量稳步上升,但长久来看,双方的风险也被捆绑在一起,母公司受挫,顺丰同城也势必受到牵连。
顺丰同城的上市从资本角度来看是好事一桩,意味着公司可以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运作,但对公司来讲,压力恐怕才刚刚开始。没上市之前有母公司可以兜底,上市后则需要对投资者对股东负责。而即时配送领域的竞争太过激烈,就像此前的团购或外卖大战一样,补贴、烧钱往往是很多巨头们愿意去玩的游戏。达达背靠京东,蜂鸟有阿里做后盾,美团自不必说,每一个都是商流巨头大鳄,在这场角逐中,顺丰同城并不具备太多优势。
在这一竞赛格局下,对于顺丰同城的大考验还远没有到来。
资本已回归理性顺丰同城路在何方
显而易见,对于顺丰同城而言,当前面临着三大风险,一是与母公司的捆绑风险;二是高昂的人力成本;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这三大风险似乎更像是一条彼此牵绊的链条,如若哪一环节断链都将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背靠母公司虽然好乘凉,但风险与波动可谓密切捆绑,持续的亏损如若没有好转,会被资本市场质疑。而人力方面的成本更是直接影响了支出结构,且并未形成良性发展效应,反而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员工投诉。再之,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相比城市布局,顺丰已经弱于对手,如果价格战或补贴烽烟四起,顺丰同城更要大肆“烧钱”。
因此,顺丰同城的上市首日未能一路“顺风”走高,表现出了资本的理性。上市就破发意味着中签者亏钱了,意味着投资者对这只新上市的股票并不看好。市场低迷并不是新股破发的主因,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偏高才是祸首。
然而对于“逆境”中上市的顺丰同城来说,王卫显得信心满满,他在敲钟现场解答了当下很多外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