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二师兄猪八戒是一个可爱的角色,可以说《西游记》里如果是少了猪八戒,就少了一份真和一份美。
猪八戒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
猪八戒在云栈洞为妖,后被观音菩萨点化,取名猪悟能,要他在此等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八戒也很高兴,听从了观音一席话,希望将功折罪,便痴痴等待着从东边而来的师傅唐三藏,势要保护他西行取经。
猪悟能为什么叫“猪八戒”呢?
猪悟能见过师傅后,就能对师傅说:“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
三藏(唐僧)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
这就是猪悟能别名的来由。
猪八戒的“八戒”是戒五荤三厌。五荤三厌实际上是源自中国道家的说法,五荤是指五种具有强烈气味的蔬菜:薤(藠头)、蒜、韭、葱、胡荽(香菜)。而佛教的说法则是葱、蒜、韭、薤、兴渠(一种产自印度的香料),这五种荤菜吃完了之后会有比较重的口气残留,对于修行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基本不吃它们。
“三厌”指的是大雁、狗和乌鱼,这里的“厌”作不忍心。道家不吃此三物,据说是因为道家认为此三物有情。
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鱼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大雁自古就是忠贞的爱情象征,夫妇相随,一者死另一必不独活,所以不吃大雁;而狗则有忠心护主的忠诚之情,故而不吃;乌鱼至孝至情。古人发现,乌鱼在孵化完鱼籽后会进入一段失明期,期间无法捕食,所以才孵化的小鱼会主动投食给母鱼。
猪八戒的八戒与佛教的八戒是不同的。佛教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