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胡荽种植
胡荽功效
胡荽价值
选购方法
胡荽菜谱
胡荽种类

诗经中的植物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究竟

#金秋图文动态创作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诗作,写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她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那么卷耳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卷耳究竟为哪一种植物,历来说法不一。现代植物分类学中,卷耳和苍耳是不同科不同属的2种植物。卷耳是石竹科卷耳属,苍耳是菊科苍耳属。

上图:卷耳

上图:苍耳

那么卷耳到底是啥呢?诗中的“卷耳”,是一种当时流行的野菜。很多书籍都将其解释为“今名苍耳,嫩苗可食,亦可药用”,但小编翻看了许多古籍,认为诗经中的卷耳,是石竹科卷耳属的球序卷耳。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诗经》中卷耳的异名注释,现有古籍记录可查,开始于东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注:卷耳,苓耳也。

《毛传》对卷耳的注释来源于汉初成书的《尔雅·释草》。《尔雅》是由汉初学者整理先秦旧文集成的中国第一部名物百科词典。《尔雅》称卷耳“形如鼠耳,丛生如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卷耳并不是苍耳的形态,而是更符合球序卷耳的形态。

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陆疏》注:“卷耳,一名枲耳,一名胡枲,一名苓耳。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妇人耳珰,今或谓之耳草,郑康成谓是白胡荽,幽州人呼为爵耳。”

这里描述的依旧是球序卷耳的形态。苍耳农历四月发芽,7~8月开花,9~10月结果。为直立茎,并非蔓生。这是与《陆疏》记录中矛盾的地方。

更何况,“正如妇人耳珰”:耳珰形如腰鼓,两端或一端较宽,中部明显收腰。而苍耳的果实是纺锤形,中间粗,两端细,明显不符合。而球序卷耳的蒴果则为“长圆柱形,顶端10齿裂”明显更符合耳珰的形态。

东晋张华在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中描述了胡枲的形态和来源: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国。

这个时候,所描述的“胡枲”就是卷耳的形态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描述的是说有人从关外赶羊到蜀中,卷耳粘在羊毛上带来的,所以也有一名称为“羊负来”。也就是从这之后,卷耳和苍耳被认作是一种植物。

苍耳含贝壳杉烯毒苷,有微毒,茎叶不可生食。古人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应该知道苍耳必须经过热煎、热烫,方可食用。但是古代并无食苍耳中毒的记录。

明代《救荒本草》中描述了苍耳的食用方法:嫩苗在油中炸熟,开水浸烫,可做蔬菜救荒。种子炒熟去皮,碾为粉末,可做烧饼。种子还可以榨油。

所以说,诗经《卷耳》中的“卷耳”应该是石竹科卷耳属的,而从东晋以后,人们才开始把卷耳和苍耳混称为一种植物。最常见的,也被最多作为依据的,是杜甫所做的《驱竖子摘苍耳》。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这首诗的题目是摘苍耳但在诗中又明确出现了卷耳,并且这里描述的卷耳就是植物苍耳,所以很多人通过这首诗判断,卷耳就是苍耳。但其实,这时候人们已然混淆了苍耳和卷耳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huac.com/wlfycxyw/14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