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胡荽种植
胡荽功效
胡荽价值
选购方法
胡荽菜谱
胡荽种类

傻瓜的瓜,到底是个什么瓜

#百度创作灵感中心#不知为什么,四川人特别喜欢说“瓜”。不管惹到没惹到,也不管高兴不高兴,一张嘴往往就会说:“你个瓜娃子哟!”“瓜娃子”就是傻瓜的意思,多用来骂人或开玩笑,是对人智力上的缺陷,或言谈举止不得体、糊涂而不明事理等的嘲弄、讽刺和调侃。有时候也不一定用作贬义,也可以是亲人之间一种亲昵、俏皮的称谓。在茶馆喝茶的四川人年少时读书,曾记得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说过:“方言俗语,皆有所据”。傻瓜也好,瓜娃子也罢,这一被人们天天挂在嘴边的俗语,想必也应该是有出处的。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脑瓜子都快想破了,怎么也想不出傻瓜的瓜到底是个什么“瓜”?一“傻瓜”一词,宋元之前不见于任何文献典籍,似为只在民间流行的俚俗词语。“傻”字出现较晚,宋以前各类字书未见。北宋陈彭年《广韵》、丁度等《集韵》、司马光《类篇》,以及元代黄公绍《韵会》开始收录此字,但字义不够明确、稳定。《广韵》释曰:“傻偢,不仁。”《集韵》释曰:“轻慧貌。”《韵会》释曰:“傻俏,不仁。”“傻偢、傻俏”为同词异写,是唐宋之际出现的新词,始为同义连文的连绵词,表“呆傻愚笨”,后则单用“傻”。《康熙字典》中的“傻”字条“不仁”,指肢体麻木无感知,后引申表愚蠢无知。“轻慧”,则指聪明机灵,偏向正面,与后世的负面理解并不一致。“傻”表愚笨义的用例,较早见于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四八《李审言相招与刁景纯周仲章裴如晦冯当世沈文通谢师厚师直会开宝塔院》诗:“酒半时谑剧,揣状类模写。或讥项发秃,或指舌端傻。”大意是说,喝酒喝多了,朋友之间就互相开起了玩笑,你笑他脑袋秃得没几根头发了,他笑你笨嘴拙舌不善言辞。“傻瓜”一词,最早见于文献,似见于元代杂剧中。元杂剧壁画元杂剧《十探子大闹延安府》:“〔探子两个上〕〔云〕身轻能过岭,脚疾走如风。俺两个是元帅府里勾军的,一个是乔捣碓,一个是任傻瓜。奉着元帅的将令,着俺拿李圭去,来到这衙门首也。李圭快出来,元帅勾你哩。”又,元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第二折金将铁罕针对当权者任人唯亲、弄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发了一通牢骚:“老子当甲首,姑夫做总甲。叔叔是鏖头,妗子是歪剌。婶子是脚稍,梅香是野鸭。大疙疸、小疙疸,老的少的是一家,趓奸避懒怕厮杀。大傻瓜、小傻瓜,好吃川炒癞虾?。临上阵不披甲,精脊梁去厮杀。得了胜的着他帅府里就挂元帅印,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把把。”古代书籍这两处的“傻瓜”,一是明抑暗扬,表面上是调侃,实际上是夸自己忠恳朴拙;一是讥骂他人,有明确指人愚蠢之义。二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也。象形。凡瓜之属皆从瓜。”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在木曰果,在地曰蓏。瓜者,藤生布于地者也。象形。”蓏,读作luǒ(音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读作yǔ(音雨),南宋戴侗《六书故》释曰:“?,瓜实繁也,故引之有本不胜末之义。”意思是说,一根藤蔓上挂满了很多瓜,沉甸甸的,导致“本不胜末”,即藤蔓快支撑不住了。“瓜”字的演变“”和“蓏”的本字就是瓜,“瓜”是个象形字,金文和小篆的“瓜”像藤蔓上所结瓜果之形,其本义即是蔓生的瓜类植物,这是“瓜”最为常用的一个意义。凡是形状如瓜的物品,甚至人体部位,都可以叫瓜,比如卧瓜(古代一种仪仗)、金瓜(古代一种武器)、瓜皮帽、脑袋瓜等等,再后来又引申出瓜成熟、瓜分等含义。瓜,作为一种果蔬,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美好的生活情趣,并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瓜在《诗经》的三百零五首诗中,与瓜相关的篇目就有十一篇,出现“瓜”及其同义词汇共十二次。比较著名的,如《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大意是说,先周时的太王——古公亶(dǎn,音胆)父,率领部族,拖儿带女地由豳(bīn,音斌,也作“邠”,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宁县、正宁、陕西彬州市、旬邑县一带)地迁徙到了漆水和沮水,即岐山脚下的渭河平原定居了下来。后人常用“瓜瓞绵绵”比喻子孙繁盛、传世久远。又,《幽风·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里的“壶”,据《毛传》:“壶,瓠也。”瓠,读作hù(音户),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一说为葫芦。瓜《毛传》又解释说:“叔,拾也。苴,麻子。”苴,这个字读音有七个,在这里读jū(音居),意思是麻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农历的七月有瓜吃,八月能摘葫芦,九月可采麻籽。三古人是很重视“瓜时”的,《左传》庄公八年(即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及瓜而代。”是说,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去驻守葵丘(今山东临淄西),他们两人在瓜熟季节,即农历七月前往赴任。当时齐襄公答应说“等到明年瓜熟的季节就派人去接替你们”,结果一年的驻守期满,襄公却食言了。连称和管至父请求替换,襄公不允许,最后这两个人气不过,就发动叛乱。古代典籍瓜时,一般以为即指七月瓜熟之时,后世遂以瓜时、瓜期、瓜代指任期届满由别人接任,这一典故在士大夫文人写作中广泛使用。如唐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明傅光宅《镜歌三章赠张都护》:“闺人争解从军乐,总到瓜时不忆归。”此外,葫芦瓜与婚姻还有一层特殊的联系。据《礼记·昏义》,当男女结为夫妻时,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醑”。卺,读作jǐn(音仅),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它作盛酒器。合卺杯合卺,即破匏而再合之,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而又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现代婚礼上的“交杯酒”就是打这里来的。关于“瓜”的俗词谚语更是举不胜举。比如,“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果苽失地则不荣,鱼龙失水则不神”“胡荽不结瓜,菽根不产麻”“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吃瓜莫吃蒂,做官莫作卑。瓜蒂十分苦,官卑万样亏”等等。瓜的俗语这些俗语中的“瓜”,大都是指葫芦科食用植物及其果实,唯独傻瓜的“瓜”,似乎是个另类,跟瓜类植物的瓜毫不相干。那么,傻瓜的瓜,到底是个什么“瓜”?四关于傻瓜的“瓜”,清梁章钜曾做过一番考证,他在《称谓录》卷六引黎愧曾《仁恕堂笔记》:“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爪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曰:‘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爪子也。’则知爪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甘州,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那里的人们把不聪明的人,叫“爪子”。这个“爪子”,实为“瓜子”的讹写。三国魏张揖《广雅》云:“瓜部与爪部相滥,爪音,侧绞反。”古代典籍清翟灏《通俗篇》中也记载了“瓜”“爪”相混,以致张冠李戴的现象:“俚俗谓补不足曰找。据《集韵》,找即划之变体,而俗读若爪,盖以划音胡瓜,误认瓜为爪焉耳。俗字之可笑,类如此。”“瓜子”在元明戏曲中多作“爪子”,如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兀那爪子也,你不要言语,我与你这枝金钗儿。”唐代贺知章生了个儿子,请皇上给起个名字,皇帝说就叫“孚”吧。贺知章回去想了半天,认为皇帝那他开玩笑。因为“孚”字拆开来,便是“爪子”,爪子就是傻子的意思。古代典籍今人顾颉刚对傻瓜的“瓜”也做过一番解释,他在《瓜州》一文中举友人所告另一语源:“秦岭之中,有民一族,号曰‘瓜子’。其人甚诚慤,山居艰于自给,多出外卖其身,作耕种、推磨诸事,极苦不辞。每有劳役,虽胼胝困顿,而劳作终不辍。以其慤也,人谬谥之曰‘傻瓜’,而‘瓜子’之族号反隐。”顾氏认为,秦岭山区的瓜州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秦人眼里,瓜州人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关中的秦人便把瓜子族的族名作为愚蠢的代名词。不过呢,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无论是古人的“不慧子”说,还是今人的“瓜州之戎”说,都非常地牵强,都不足以作为元明之际“傻瓜”一词的语源。五有学者考证,“瓜”表示傻、笨的义项的地区分布,主要在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元刊本《西蜀梦》第三折有“瓜关西”一语,瓜关西,是说关西人愚蠢。古代典籍时至今日,陕西人跟四川人一样,一张嘴也总爱说“兀人是个瓜女子”“你真是个瓷锤瓜娃”,所谓瓜,即傻瓜,指人愚昧、糊涂。无论是四川的“瓜娃子”,还是陕西的“瓜女子”,都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瓜果梨枣的“瓜”没有丝毫关系。因此,要究其本源,应该从语言语音学的角度去考证。考之典籍,《尚书·盘庚上》中有这么一句话:“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这句话中的“聒”,读作guō(音国),东汉许慎《说文》释曰:“欢语也。”秦李斯《苍颉篇》亦曰:“聒,扰乱耳孔也。”表示发出刺耳的声响或杂乱的声音。古代典籍在现代汉语中,“聒”不太常用了,主要留存于方言中,表示“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比如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人们午睡时,被外面嘈杂的声响惊扰,便会说:“刚刚眯着,就被聒醒了。”不过,在晋语区,“聒”字多读作入声,听上去跟“瓜”的发音非常相近,且急促且短、一发即收。如果用拼音标注一下,大体上是guat,这里的-t,是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古代典籍聒,除了“话多”“声音杂乱喧吵”这个意思之外,还有一个义项,不太为人所注意,即《尚书孔传》:“聒聒,无知貌。”《尚书·盘庚上》中的“今汝聒聒”,后世注家多有解释。除《传》中解释的“无知貌”之外,还有《尚书郑注》:“难告貌”,《尚书正义》“多言乱人之意”,《尚书王氏注》“拒善自用之意也”。聒聒,释为“难告”也好,“拒善自用”也罢,抑或“多言乱人”,都是指听不进别人的好言善意,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让人不待见,惹人心烦,这不就是孔传中说的“无知貌”吗,换作今天的话,那就是“瓜瓜”。古代典籍关于聒的读音,《唐韵》注为“古活切,音括”,与“栝”均音括。栝楼的“栝”读作guā(音瓜),以之可证聒读瓜。括今有二读音:kuò(音阔),guā(音瓜),后者为古读音,即括音瓜。要之,瓜娃子、傻瓜的“瓜”,其本字当为“聒”。聒,在上古语音中读作guā(音瓜),意为“无知貌”。到了中古汉语中,聒读音演变为guō(音国),义项也多了起来,加之“提笔忘字”的原因,人们便借用同音字“瓜”来表示“无知貌”。后来,到了近古汉语中,特别是“傻”字出现之后,人们便把傻和瓜连起来用,组成了一个同义复词,沿用至今。(张文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huac.com/wlfycxxw/14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