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胡荽种植
胡荽功效
胡荽价值
选购方法
胡荽菜谱
胡荽种类

中国古代混乱的时代之一,别看仗打个没完,

提起魏晋南北朝,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分裂与混乱的时代。诚然,魏晋南北朝确实是一个政治秩序比较混乱的时期。

尽管如此,魏晋南北朝却依然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个大碰撞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文明才得以进一步发展进步,并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到十世纪的数百年中达到一个发展的巅峰。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文化现象都能从这一时期找到影子,比如我们的饮食文化,我们今天所能吃到的大部分主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已经出现。

样式繁多、口味各异的食物在当时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同时也为现代的饮食生活奠定了基础。

小麦居然是清官标配

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开端,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末三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从一个强盛期跌入一个动荡期,历经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国家的经济秩序混乱不堪。

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什么生活水准肯定是谈不上了,多的是饥荒中快要饿死的人,哪里还会管吃的怎么样。

进入三国时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已经在稳步恢复,尤其是三国中的魏国,在经济建设这一方面做的最好,北方社会在魏国统治者的领导下已经趋于稳定。

通过大力的垦田开荒,越来越多的百姓能够填饱肚子。

在西晋统一后,社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商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这为当时社会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黍、梁、稷、菽、麦、稻,黍就是黄米、梁就是高粱、稷就是小米,也叫粟、菽就是豆子,至于稻麦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要粮食作物。

这些作物在中国种植的时间都很久了,比如稻米,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中国的先民也最晚在神农氏时代学会了制作蒸饭。

这一事物本身并不稀奇,难能可贵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可供种植的稻米种类日益丰富,稻米饭的做法也在不断增加。

在当时,像什么虎掌稻、蝉鸣稻、黑米广、青函......凡此种种,有三十余种之多。

水稻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都是南方才能种植的作物,中国现如今除了南方之外也就只有东北能够大规模种植水稻,至于北方,一般是不适宜水稻生长的。

水稻的生长对水热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我国北方一般而言都比较干旱,不适宜水稻生长。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当时的气候条件与现在有一定的差异,北方也是可以种植水稻的,只不过分布范围并不广。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洛阳附近的新城,就盛产一种品质优良的稻米——白粳,但这种稀有的东西,往往只能由贵族专享,想要吃上白粳,甚至只能经由皇帝恩赐。

而在当时北方的普罗大众的饭碗中,就只能有粗粮了,麦饭在当时是最普遍的食物。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麦饭并不是面粉做成的面食,而是直接将麦粒蒸煮而成一顿餐饭。麦饭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廉价的粗劣的食物,以至于如果有官员家里整天吃麦饭,会被看成是清廉的象征。

在北方,稷或者说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米,在古代北方社会是一种常见的作物,这种作物同时也是给国家交税的时候的税粮。

稷也是一种粗粮,反正贵族一般都不会吃它,如果吃,那会和麦饭一样被认为是节俭的体现。

别小看白面馍头,这曾经可是御膳

粮食最直接的吃法当然就是下锅煮熟,但这样也就无从谈起饮食技艺,因此才有了对粮食的进一步加工。

比如说小麦,麦饭虽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常见的小麦的吃法,但也不是说那时候的人们只会吃麦饭。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怎么利用磨盘、磨棒制作面粉,几千年后的人当然也不会笨到不知道小麦可以磨粉。

在当时,所有用面粉做成的食物被统称为“饼”,换言之,在古代,饼是一切面制品的统称。这一习惯在古代一直存在,即使到了宋代,人们还是保有这样的观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制作面点的技术已经十分高超,已经出现了几十种面点种类,像什么白饼、烧饼、粉饼、......种类还是十分丰富的。

最常见的面点当然还是蒸饼,蒸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馒头,馒头本名为“蛮头”,据说是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南蛮时期发明的,以取代少数民族以人头祭祀的习俗。

我们都知道,馒头在制作的时候,发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当时的人们对发酵的原理认识不足,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发面馒头”的做法,这一技术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

在当时,发面馒头被称作是“开花馒头”,因为这种馒头在蒸熟后顶部会开裂成十字状。

这种开花馒头是最受欢迎的,即使是皇帝也对其钟爱有加,后赵君主石虎就喜欢吃开花馒头,还往往要往馒头中添加枣和胡桃仁等馅料。

魏晋时期也有面条,只不过当时的面条叫做“汤饼”,常见的汤饼种类有:水引、馎饦、煮饼等。

所谓水引就是面条的别称,魏晋时代的人制作面条一般是采用拉扯、压扁的方法。而馎饦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片汤”,以扁平的面片加各种蔬菜煮成。

除了各种饼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还喜欢喝粥,粥在当时是主食之外的重要补充,甚至可以当作主食。

粥在古代还有一些别名,比如糜,意思就是指米在煮熟后的状态。粥在当时是一种最普遍的食物,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一食物十分喜爱。

因之,人们就在粥的式样上不断琢磨,不断往锅中添加新的食材,不仅是大米,一些粗粮粥也被开发出来,比如麦粥、豆粥、麻粥、粟粥。

这一食物在当时的社会上还发挥着一些其他作用,比如赈灾,也可以在丧服期间替代主食,以寄托哀思。

在肉食方面,当时的人们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六畜”为主,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游牧民族的南下,其在内地也建立了不少的牧场,中原地区的牲畜的数量大为增加,人们有了更为充足的肉食供应。

食不过五味,酸、甜、苦、辣、咸在这一时期也都基本已经齐备,咸味来自于盐,甜味来自于糖和蜜,酸味则有醋的加持。

魏晋南北朝也已经有成熟的制油技术,除了常见的动物油,人们也还可以从芝麻、大豆等作物中获取油脂,这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油脂来源。

过节日,还得是古人讲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不同的节日期间也有不同的食俗。

魏晋时期的主要节日包括:元旦节、除夕、元宵节、寒食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

元旦节一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古代,人们认为每年的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因此将那一天称作“三元”或者“三正”。

在这一天,人们要举行各种活动,当然,吃也是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旦节,人们吃的东西包括屠苏酒、桃汤、五辛菜、胶牙糖以及鸡蛋。

屠苏酒就是用大黄、川椒、术、桂、桔梗、乌头等中草药调和而成的美酒,古人认为这种酒有祛病避疫的作用。

五辛菜就是由五种比较辛辣的蔬菜组成的拼盘,包括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其功用也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感冒。

胶牙饧就是麦芽糖,因为这种糖黏牙,因此起了这个名字。而之所以要在元旦节吃这个糖,是因为古人认为这种糖可以锻炼牙齿,从而使牙齿不易脱落。

桃汤就是用桃木煮成的汤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桃木可以辟邪,因此常常被用来制作法器,而民间也会利用桃木做一些辟邪的东西,比如桃符,桃汤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在除夕期间,人们也会吃五辛菜,同时还有年夜饭以及要喝柏叶酒。

在元宵节期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们主要的饮食习俗是喝粥,当时还没有出现元宵或者汤圆,人们就是喝白米粥或者豆粥。

寒食节是起源于春秋时代的一个节日,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受重视,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期间,人们会吃饧大麦粥或者寒具,饧大麦粥就是一种添加了麦芽糖和杏仁的麦粥,而寒具是一种用面做成的油炸食品,也叫“环饼”,在今天这种食物依旧存在,叫做“馓子”。

在端午节期间,当时的人们也吃粽子,并饮菖蒲酒。重阳节是吃重阳糕,要喝菊花酒。

至于一些重要的节气期间,也会有一些应时的食品,比如夏至日也要吃粽子、秋天要吃麻羹和豆饭、六月要吃汤饼等等习俗。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形成较为繁荣的饮食文化,是和魏晋时代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在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力资源短缺,为了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积极的想办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在这一时期,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应用,比如蔚犁和曲形圆犁的应用,有着不同脚数的耧车的出现,再加上精耕细作的农作方式,魏晋时期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促进了社会的恢复和进步。

而在农产品加工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也有着较大的创新,水磨、水碾等水力机械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使得面粉等粮食加工的效率得到提升,有了这个物质基础,才会有魏晋南北朝丰富的面食文化。

另一个促进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先民们长期的生活积累,尤其是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饮食种类与烹饪方式都承继自汉代,比如面食与面粉发酵技术。

而魏晋南北朝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代,汉族的餐桌中也融入了一些来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物种类,这同样促使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礼仪食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uhuac.com/wlfycxxw/13832.html